聚焦慢病管理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4/14 16:29:53
来源:新华网

聚焦慢病管理 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字体:

新华网北京4月14日电(张悦)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是构筑健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路径。如何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议题。

4月10日,由新华网主办、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工作委员会(RDPAC)协办,中国社区卫生协会支持的“2025年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启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不同疾病治疗领域的医疗工作者和企业负责人从疾病防控、健康干预、科普教育等多元视角,共同探讨提升公众健康素养的方式和路径。

破解认知误区 注重预防、早诊、早治

疼痛是一个常议常新的话题,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樊碧发表示,疼痛是人体第五大生命体征,慢性疼痛本身是一种疾病。但部分公众对疼痛认知存在误区,有人误以为“忍忍就好”,老年人也经常忽视疼痛问题。疼痛知晓率、就诊率和治愈率低,部分患者对疼痛治疗的满意度更低,建立正确疼痛认知是提升全民健康的关键。 

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 樊碧发

樊碧发指出,面对复杂的群体问题,一方面需加强专业诊疗体系建设,培养专业人才,运用专业技术和药物治疗;另一方面80%的疼痛诊疗需求在基层,要重点提升基层诊疗能力,如推动基层疼痛医学中心建设。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宋海庆表示,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救治面临很大挑战,重点在于预防。脑卒中发病突然、致残率高,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密切相关。救治黄金时间为4.5小时,必须早识别、早救治,才能降低残疾风险。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宋海庆

从高危人群筛查到“百万减残工程”等措施,提升急性期脑卒中救治能力,社区宣教至关重要。宋海庆介绍,除了国际经典的“FAST”口诀,我国推广更好识别的“中风120”:“1”是看一张脸是否对称,“2”是查两只胳膊是否平衡,“0”是聆听语言是否清晰,谐音急救电话120。目前部分城市超过50%的患者能在10分钟内送医,脑卒中识别率显著提升,未来可以加强社区宣教,进一步提升救治效率。  

中日友好医院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孟化分享到,肥胖是万病之源。相较于体重正常者,肥胖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32%,肿瘤风险上升42%;肥胖者平均寿命寿命缩短8年,健康寿命减少19年。

中日友好医院减重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孟化

孟化表示,肥胖防治重在“治未病”,要建立正确的肥胖认知。我国居民肥胖主因是油脂摄入过多和运动不足。因此他建议,建立科学的饮食和运动习惯,除了坚持“管住嘴、迈开腿”,饮食方面需要增加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控制高油高脂、糖油混合物及高盐食物。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在保证基础代谢的前提下实现健康减重,避免发展至需要医疗干预的程度。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郭淮莲指出,偏头痛是一种发作性头痛,通常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的中重度搏动性头痛,常伴随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偏头痛是全球第二位神经系统失能性疾病,是公共卫生主要的问题之一,发作期导致的失能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并可能增加脑血管病风险。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郭淮莲

郭淮莲表示,偏头痛的诊疗面临着三大挑战,包括头痛专业医生数量不足、尤其基层医院侧重治疗头痛的大夫短缺,公众认知度低导致就诊延误以及偏头痛治疗的创新特异性药物有限,需要从专科建设、公众教育和加速创新药物普及等方面努力。

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郭岩斐表示,慢阻肺病是我国第三大慢性病,但公众知晓率和重视程度远不及糖尿病和高血压。数据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3.7%,相当于每7人中就有1例患者,全球每3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死亡病例中就有1例来自中国,患病负担较为沉重。慢阻肺病常见、可防、可治疗,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和二手烟、职业粉尘暴露、空气污染(PM2.5)、家族遗传史及儿童期呼吸道感染史等。

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郭岩斐

郭岩斐介绍,慢阻肺的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由于早期症状隐匿,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以实现早诊早治。作为慢病,慢阻肺治疗的原则是要长期规范治疗。治疗气道疾病最好最有效的给药方式是使用吸入制剂,可以直接作用于靶器官。其中,患者的吸气流速、手口配合程度及输出颗粒大小很关键,肺内的沉积率越高药效越好。未来,需要通过加强公众教育、高危人群筛查和规范治疗等措施,提升慢阻肺病的防治水平。

发挥基层优势 关注长期健康管理

RDPAC执行委员会成员、萌蒂中国董事会执行主席邢军观察到,部分公众存在忍痛认知误区,以忍耐疼痛为荣、认为疼痛治标不治本,却忽视了疼痛本身也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数据显示,我国公众对疼痛的知晓率仅为14.3%,就诊率不足60%,完全缓解率不到20%。这反映出不仅仅是患者,在医生层面也存在对于疼痛的认知不足,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机构。

RDPAC执行委员会成员、萌蒂中国董事会执行主席 邢军

邢军建议,要破解这一全生态系统的问题需要多方发力。首先,借助知名医生和媒体的影响力,提升公众对于疼痛管理的认知;其次,加强慢性疼痛的医保覆盖,提升患者的就诊意愿;最后,企业发力,将创新的疼痛管理药品持续引入中国市场,服务患者。邢军还介绍,萌蒂中国也在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推动疼痛管理认知度的提高,例如,协助专家加强基层医生教育;建立护士教育团队,协助护士做好患者教育工作。

凯西中国总裁兼总经理邓浩青表示,中国慢阻肺病患者有近1亿人次但知晓率仅约10%,肺功能检测率不足12%,致死率不容忽视。随着肺功能检测成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公众对对慢阻肺病以及其它呼吸慢病的认知率将进一步提升,这将助力早筛、早诊、早管理。凯西已在中国上市三款呼吸疾病产品,还将持续深耕呼吸疾病领域及相关严重疾病,加速创新产品在中国的同步研发和上市,扩大产品可及性。

凯西中国总裁兼总经理 邓浩青

邓浩青介绍,未来凯西中国将携手多方构建呼吸疾病防治生态圈,通过政、企、医、社联动提升防治水平,惠及广大慢阻肺病及哮喘患者。不仅包括搭建平台、加强呼吸学术交流,缩小不同区域间诊治水平的差异;还包括提升大众尤其是老年人对于呼吸疾病的认知,促进早筛、早诊、早治。凯西中国还将和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合作,深入全国养老机构开展老年人呼吸健康科普,增强其慢病认知、预防与管理能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医疗副主任、党支部书记 杨进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医疗副主任、党支部书记杨进表示,紧密型医共体在慢病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让糖尿病患者根据病情在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间有序流动——高危人群在社区筛查预防,初诊或控制不佳者转诊上级医院,稳定期患者回归社区管理。通过上下联动机制,建立社区、二级和三级医院间的全科与专科医师协作网络,既优化患者转诊流程,又通过联合诊疗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慢病诊疗能力。借助数据共享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患者的实时、精细化管理。

北京市海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 闫慧娴

北京市海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闫慧娴介绍,海淀医院逐步探索出紧密型合作机制。在糖尿病管理方面形成了特色模式,在推动海淀医院优质资源下沉的同时,也将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下沉到社区。具体而言,专科医生精准对接专病,协助基层医院开设糖尿病专科门诊,采取进修培训、联合诊疗等方式为基层培养专业化糖尿病专科队伍。该模式实现了实现对糖尿病的全程、规范化管理,包括早期筛查、并发症预防、血糖长期管理等重要环节。对患者而言,能在“家门口”获得专业管理,就诊更加高效;出现病情变化时沟通联络和转诊更为便捷,在实现精准管理的同时,节约患者时间、减轻了患者负担。

【纠错】 【责任编辑:孙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