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产业升级 国企重组整合纵深推进
业内人士预计“硬科技”领域并购将提速
国家电投集团旗下远达环保公布超277亿元资产重组草案;国机集团旗下两家上市公司宣告重要的资产架构调整……近两日,国企并购重组再有新动作。Wind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A股市场涉及国有企业重大重组事件57起,其中首次披露的有13起。
当前,在国有经济优化布局、市值管理加快落地的背景下,从中央企业到地方国企都在加大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和前瞻性布局力度,产业整合升级的逻辑凸显。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装备等“硬科技”领域的并购将提速。
4月16日晚间,远达环保披露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公告显示,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中国电力、湘投国际合计持有的五凌电力100%股权以及广西公司持有的长洲水电64.93%股权,并向不超过35名符合条件的特定投资者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交易价格(不含募集配套资金金额)为277.36亿元。本次交易前,远达环保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为国家电投集团。本次交易完成后,远达环保的控股股东将变更为中国电力,实际控制人仍为国家电投集团。
据悉,这是远达环保近年来规模最大的资产重组,也是其业务的重大转型。根据公告披露的本次交易相关方所作出的重要承诺,国家电投集团支持中国电力持续控股远达环保,推动远达环保逐步建设为国家电投集团境内水电资产整合平台。
记者注意到,除了中国电力、远达环保,国家电投集团控股的电投产融也正在实施资产重组,拟通过剥离金融资产、注入核电核心资产,转型为专业化核电平台。电投产融最新公告显示,本次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近日获国务院国资委批复。
国家电投集团内部资源的“腾挪”,折射出在当前国有资本“三个集中”的要求下,并购重组成为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
加大力度推进战略性重组,提升中央企业在重要行业产业中的地位作用;纵深推进专业化整合,聚焦主责主业,整合优势资源;对于生物医药等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的领域,鼓励国有企业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投资、产业基金等多种方式,加快形成产业影响力……今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数次发声,政策思路更加明确,央企行动更为积极。
例如,国机集团旗下上市公司苏美达、蓝科高新4月16日晚间分别发布公告,苏美达拟斥资4.03亿元受让国机资产持有的蓝科高新16.92%股份,成为蓝科高新的控股股东。同时,蓝科高新拟以现金方式收购中国浦发持有的蓝亚检测100%股权及中国空分51%股权,预计构成重大资产重组。前不久,国机集团整合内部相关资源、并购获取川仪股份控制权,成立了国机仪器仪表集团,谋求在高端仪器仪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实现新突破。
整车央企战略性重组也在推进。长安汽车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透露的信息显示,长安汽车与东风集团的重组方案已基本完成。
“本轮重组更强调产业协同与长期价值,注重产业链横向整合和垂直一体化。”中国企业改革研究会研究员周丽莎表示,国务院国资委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考核,并购重组成为提升估值的关键手段。未来,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等“硬科技”领域并购将提速,政策支持科技型企业跨境并购和未盈利资产整合。
近期多地也密集出台文件,强调国企并购重组服务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并将其置于市值管理“工具箱”的首位。
例如,安徽省国资委、安徽证监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省属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若干事项的通知》提出,鼓励聚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并购重组,打造一批科技领军企业。上海市国资委印发的关于加强上海市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上市公司围绕提高主业竞争优势、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布局新质生产力、推动国际化经营战略等实施并购重组。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刘现伟认为,未来国企并购重组、专业化整合将进一步聚焦功能定位和主责主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要注重从规模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效率提升,新兴产业要围绕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布局整合,同时注重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提升技术创新和长期价值创造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轮重组整合热潮掀起之际,设立并购基金也成为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成都等地方国资的选择,基金规模从几十亿元到几百亿元不等,聚焦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重点产业领域强链补链,主要投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硬科技”领域。
刘现伟建议,完善政府引导基金、国资基金管理方式,强化基金长期功能和价值创造导向,推行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项目投资尽职免责制度,延长基金投资业绩考核周期,鼓励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引导国资基金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中发挥更大作用。(记者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