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走笔丨“风雪丫口”的交响-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4/18 08:09:0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新华走笔丨“风雪丫口”的交响

字体:

  “风雪丫口”,风雪是它的名字,也锻造着它的精神。

  坐落在海拔3150米的高黎贡山深处,这里是连接怒江州府泸水和边境小镇片马的关键“咽喉”,也是云南联结古今中外的一把“钥匙”。翻开历史书本,越过崇山峻岭,透过层层迷雾,从一心守护边疆的边防哨所,到驼峰航线的峥嵘往事,再到如今中国减贫的怒江样本……近百年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这里落下惊鸿一笔。

  近日,怒江峡谷,碧罗雪山与高黎贡山如巨屏相峙,两岸绝壁新绿初绽、雪峰残白、山花艳烈,古朴的村庄点缀其间,与粗犷的高山峡谷相映成趣,构成一幅春日里的绝美画卷。彭奕凯 摄

  (一)

  高黎贡山如巨龙蜿蜒耸立在中缅边境的群山之间,重峦叠嶂、莽林层层,绵延至泸水,突如刀削斧劈,在雄伟的群山之巅剪出一个“V”型的剪刀口,这个剪刀口是从怒江到片马的必经之地。

  在这里,屹立着一座被称为“钢铁”的哨所,忠诚守护着大山里的过客和自然界的精灵。

  这便是片马“风雪丫口”。在这海拔3150米的垭口,年降雨量2500毫米以上,最大风力达到25米/秒,年平均气温仅6.7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可达零下20摄氏度,常年浓雾紧锁,年日照不足1000小时。由于气候多变、风高雪急,垭口周围的植物常年被狂风扫荡,但仍保持着挺立的姿态。每年12月至次年4月,大雪漫天,小小的垭口便成了一座“雪山”,故冠以“风雪”之名。

  当我们驱车而来,已是人间四月天,但这里大雪封山的日子刚刚结束,沿蜿蜒崎岖的山路爬行而上,汽车刹车过热报警了。从泸水市区开过来,天气好最快也得两个多小时。从地图上看,这段山路仿佛拧成了一团麻花,九曲十八弯都不足以形容。

  这么难以抵达的地方,这么艰苦的环境,是什么让人无论风霜雨雪,都要坚决守护?

  在这个距离边境线仅20公里左右车程的垭口,承载过中华民族面对外强侵略顽强不屈的抗争,见证着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0世纪初,英国侵略者一手制造了震惊世界的“片马事件”,通过强取豪夺的方式,妄图侵占中国这片美丽的土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法西斯妄图阻断反法西斯同盟历经千辛万苦开辟的驼峰航线。中国军民奋起反抗,“风雪丫口”几易其手,最终他们用血肉之躯将侵略者赶出去,片马“风雪丫口”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站在如今“风雪丫口”专门竖立的“钢铁哨所”石雕前,仿佛仍能听见和看见这风啸山鸣中的金戈铁马、炮声硝烟。走进哨所的办公房,由于常年缺乏阳光,一股发霉的味道扑鼻而来。很难想象,在这样艰苦的自然环境和办公条件下,一代代边防卫士,接力守护了近70年。

  1956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41师4团2连派一个排进驻片马垭口,成立“风雪丫口”哨所。当时的“风雪丫口”不通车、不通电,物资供给困难。1963年,“风雪丫口”被国防部授予“钢铁哨所——风雪丫口排”荣誉称号。1964年7月,解放军报以《钢铸的哨所,钢打的战士》为题发表长篇通讯,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号召全军向“风雪丫口”排学习。1983年,边防体制调整,“风雪丫口”哨所编入怒江州公安边防支队。

  3月27日在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拍摄的一景。彭奕凯 摄

  (二)

  我们翻越“风雪丫口”,一路下山来到了名为片马的边境小镇。

  片马自古以来属中国领土,“片马”在景颇语中意为“码板子的地方”。这里地理条件特殊,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较多,气候具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干、湿季分明,四季之分不明显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的特点,具有立体气候的显著特征。

  坐落在这座边境小镇上最著名的建筑,就是“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馆”和“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它们共同讲述着这片天空下不屈的历史。

  两个纪念馆还共享同一个园区,其中,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是目前国内唯一陈列驼峰坠机残骸的展馆,其内部展出的珍贵实物与详实照片资料,不仅是记录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珍贵文物,也是中美两国人民同仇敌忾、抵御法西斯的历史见证。

  怒江驼峰航线纪念馆总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9平方米,内部展出了修复后的C-53坠机原型,还展出了怒江州境内其他31架坠机的飞机残片残骸和发动机、“驼峰航线”飞行员牺牲前所穿的衣物、佩戴的名牌,以及相关照片和资料。

  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切断了同盟国援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唯一一条通道——滇缅公路。中国和美国商议,决定在中国航空公司原来的“昆明—加尔各答”航线的基础上,开辟后来称为“驼峰航线”的空中补给走廊,用这条航空线路继续为中国提供抗战物资。由于航线要飞越被视为空中禁区的喜马拉雅山脉,下方群山耸立似驼峰,飞机在其间穿行,故此得名。

  这是历史上的又一个“二万五”。运往中国的战略物资需要在两个月内从美国运到印度加尔各答港;之后,由卡车运往汀江空军基地;再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从“米轨”铁路运输到达印度汀江和阿萨姆邦;再从印度阿萨姆邦经“驼峰航线”运往中国昆明,而后转运至重庆——全程二万五千多公里。

  珍贵的历史照片资料显示,“驼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一个形似骆驼背脊凹处的山口,是中国至印度航线的必经之处,海拔高于当时美国主要装备机型最大爬升高度。机体庞大的C-48运输机,在“驼峰航线”的崇山峻岭之间显得像一个小玩具。

  这片空域的空中气流经常不稳,飞机颠簸严重,在高山峡谷中,有时一股强大的气流可以把飞机突然上下抛掷500米到1000米,飞行员根本无法控制。同时,由于地处欧亚大陆三股气流交汇点,每年5月到10月航线沿途常有暴雨肆虐,还有亚热带狂风,以及澜沧江、怒江的狂涛,“驼峰”飞行中的天气瞬息万变,艰险难测。

  800公里航程、7000米海拔、3大强气流团、150万小时飞行时间、71042吨月空运量纪录、65万吨总运量、1500余架飞机损失、2000多名飞行员牺牲……这条堪称世界上最艰险的航线,为战胜日本法西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3月28日在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拍摄的怒江第一弯。彭奕凯 摄

  (三)

  怒江因江水奔涌之声好似咆哮怒吼而得名,也正如这滔滔江水的怒吼——在这片土地上,从反法西斯斗争,到脱贫攻坚战役,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昭示着光明的未来。

  怒江曾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脱贫攻坚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世界的目光再次向这里聚焦。

  2025年3月29日,“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怒江)国际论坛”在云南省怒江州举行,与会嘉宾围绕全球减贫事业发展、怒江脱贫攻坚成果及未来发展方向等议题,进行了深入分享。

  在全球局势复杂多变、发展不平衡的大背景下,减贫治理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为全球减贫事业树立了典范。

  在云南省,全省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第二次实现“一步跨千年”,民族地区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春风暖,幸福长。春风再次吹散了“风雪丫口”的冰雪,高山上下、怒江两岸迎来又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胡喆)

【纠错】 【责任编辑:张樵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