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员写下《赶时间的人》、打工者开起“诗歌商店”、素人创作者通过短视频分享日常、百姓演员在“村晚”舞台上尽情放歌……这些鲜活的艺术实践,是新大众文艺的生动缩影。
随着全民生活水平提升、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民大众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意愿深度参与着文艺创造与传播,进而塑造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文艺形态。
由人民创作、与人民共享,新大众文艺以全民创作的壮观图景、持续焕新的艺术形态,彰显出文化创新创造的澎湃活力,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供给,为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人人都是“剧作者”
“这是春吗?这不是春,这是年轮循环的波纹,这是大地睡醒的动人,这是农人扶犁的闹钟,这是墨客提笔的灵动……”
短视频平台上,“沂蒙二姐”吕玉霞通过朴实的诗句将自己在田间劳作的感悟娓娓道来。书写眼中的田园风光、书写对生活的希望,这位山东农人创作的多首诗歌走红网络,引发网友关注点赞。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认为,新大众文艺的浪潮中,作者与读者、作品与观众的传统区隔正在被打破。文艺溢出传统的场景、媒介,正在深刻地嵌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人民不仅是文艺的“剧中人”,也是文艺的“剧作者”,不仅是文艺的接受主体,也是文艺的创造主体。
现实中的劳动群体在网络上变成了诗人、作家,用真实的笔触描摹平凡的生活;乡村田园、匠艺手工、国潮古风等内容UP主,用镜头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越来越多的短视频用户通过自制小短剧,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
在贵州铜仁陈家寨村,“念乡人周周团队”在村里拍摄短视频。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源自大众的创作打破了精英创作的壁垒和垄断,让人们拥有了更多表达自我的机会,也丰富了“文艺为了人民”的内涵。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主任闫伟表示,新大众文艺的基座就是人民性,其萌发生长于普通百姓的火热生活和创造活力之中,同时又反哺着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新大众文艺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人民,反映了人们生活体验、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等的发展变化,书写了生动活泼的新时代故事。”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彭文祥说。
技术赋能重塑文艺形态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给广大人民群众的表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崭新条件,也为文化的创新和繁荣打开了巨大空间,网络文学、网络音频、短视频、互动艺术等一批文艺新形态随之涌现。
在彭文祥看来,作为新大众文艺的主要表现形态,网络文艺展现出有别于传统文艺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特性,并因独特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和不断提升的艺术品质跻身当代中国文艺主流行列,成为文艺创作的生力军、文艺供给的主渠道、文化传播的新高地。
比如,如火如荼的网络直播。以“即时在场感”打破空间限制,网络直播成为人们文艺展示交流的重要平台。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8.33亿人,同比增长1737万,占网民总数的75.2%。
一方面,网友们通过直播连麦唱歌、同屏跳舞,放松心情娱乐生活;另一方面,专业院团的艺术家们通过直播将精彩演出即时传递给观众,并与观众实时互动,让表演艺术在数字时代找到了新的生长点。
湖南常德丝弦艺术剧院的青年演员在进行常德丝弦的推广直播。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再如,日渐崛起的微短剧。凭借轻量化、快节奏和强传播性等特点,微短剧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文化消费现象。2024年,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半年增长率达14.8%;市场规模达504.4亿元。
随着越来越多的视频平台、传统影视公司入局,多元制作主体的参与使得微短剧持续提质增优,《重回永乐大典》《大力村超人》《我的归途有风》等一批题材丰富的优质剧集上线,满足大众文化需求。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表示,新大众文艺与数字技术实现双向奔赴,虽然是个人表达的集体风貌,但是更容易形成文化共识和感受的共同体,形成中国独特的叙事体系。
以精品意识引领健康发展
去年11月,停更三年的李子柒以一部名为《雕漆隐花,雕出紫气东来》的视频作品重新回归到大众视野中,迅速引发网友的广泛关注。在互联网产品更新速度加快的当下,生动诠释了“归来仍是顶流”。
专家认为,李子柒成功把“流量”变成“留量”的密码,正是对优质内容和精品意识的真诚与坚守,这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传播模式中,十分可贵。
不只是李子柒。纵观近年来新大众文艺的创作实践,我们能看到诸如纪实文学《我在上海开出租》、微短剧《家里家外》、歌曲《若月亮没来》等一批质量与流量兼备的作品,其中饱含着创作者的真挚情感、丰富经历、人生感悟,引起受众的共鸣。
“但也必须看到,在新大众文艺发展过程中,存在碎片化、同质化、低俗化等问题。受众被信息茧房包裹,有的被低质作品终日环抱,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审美退化。”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说,要鲜明树立新大众文艺的标杆,推动主流价值与大众表达融合。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平认为,在保持新鲜活泼文艺样态的同时,新大众文艺也要汲取专业文艺创作经验,实现自身的精品化。“我们有悠久的文艺创作传统,有优秀的文艺创作队伍,这是新大众文艺更好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宝贵财富。”
眺望未来之路,我们期待,新大众文艺能够于大众化浪潮中托起精品化的航船,在文艺园地里繁花竞放,更好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策划:张晓松
主编:林晖、孙闻
记者:王思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