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每逢假日,当“人从众”的假日图景刷屏时,许多年轻人却悄然调转方向。他们放下攻略、远离“热榜”,在“冷门”小城、乡野村落或城市角落开启了一场场“反向花式旅行”,让假期回归松弛本质。(4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曾经,旅游一度被异化为“集邮式”的社交货币。在算法推荐和营销的攻势下,似乎只有被种草的地方才值得去、只有去热门景点才算见世面。于是,很多人盲目跟随流量的脚步,景点必须“网红”,行程必须“爆满”,拍照必须“出片”,哪里爆火就往哪里去,哪个地方出圈就往哪扎堆。同款照片拍摄、同款饮料品尝,甚至还有同款造型、同款vlog……“打卡清单”上各种各样的“同款”令人目不暇接,一度带火了“流水线公主”等约拍产业。不少人在匆匆忙忙中奔赴一个又一个“必去榜”,出门一趟比上班还忙。最终,名胜古迹未必记得多少,风土人情也不见得品味几何,整场旅行的重心恐怕都放在了“精装”朋友圈上。
“世面”其实是世界的每一面。当下,越来越多年轻人看穿了流量陷阱的套路,积极解绑,让生活从“给别人看”逐渐回归到自己的真实体验,也由此催生躺平式旅行、反向旅行等新型旅行范式。他们注重内心需求,在旅游过程中做减法,在舒适度、体验度上做加法,把取悦自己放在首位;他们用脚投票,挖掘“人少景美”的宝藏小城,在古朴与自然的“无名之地”中邂逅惊喜、记录幸福,推动小城旅游业的发展;他们认同“我的旅行我做主”,心态轻松、顺其自然、走到哪算哪,就算在酒店里躺上一天也快乐……无数年轻人正以个人喜好为基础DIY自己的旅行地图,用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未知的前方。
从“挤在人海”到“躺进山海”,躺平式旅行的背后,是年轻人对旅行自主权的逐渐收回。当文旅消费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接住文旅经济的“泼天富贵”,人人皆有机会。对此,各地文旅还要及时跟上脚步,把基础设施等硬件配齐,把人文特色等软件擦亮,挂出揽客的招牌、拿出宠客的态度、做足迎客的准备。 (刘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