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北京商报记者从URBAN REVIVO(以下简称“UR”)品牌方处获悉,该品牌在三里屯的全新旗舰店将于今年下半年开业。近年来,中国的快时尚行业历经大浪淘沙,一些品牌败退,而坚持下来的也在谋求转型,“关小店、开大店”,不断升级门店成为大多品牌的选择。但曾靠“快”杀出一片天地的快时尚品牌们,显然也要在消费习惯的转变和“抄袭”风波等问题中重新自我审视。业内人士指出,UR需正视抄袭和质量问题,加强原创设计,提升产品品质,除了“大店+快销”的模式,UR还应打造差异化定位来树立品牌形象。
再开新店 形成“十分钟对决圈”
快时尚品牌UR即将在三里屯商圈开出全新旗舰店,具体位于太古里南区与北区之间的亿圣大厦。去年,亿圣大厦底商蕉内、周大福等品牌相继撤店,为亿圣大厦的整体改造做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在步行距离不到10分钟的世茂工三,已有一家UR门店。据悉,UR世茂工三店于2014年正式营业,该店位于三里屯工体北路,南临工人体育场北路,东临新东路,北靠幸福村中路,西侧为幸福村三巷,与亿圣大厦同属三里屯商圈。UR品牌方表示,品牌三里屯旗舰店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开业。伴随品牌形象更新,也会更新旗舰店的标准,因此UR世茂工三店于品牌内部而言已不再属于旗舰店级别。
据UR总部消息,品牌全球门店数量已突破400家,其中海外近20家,覆盖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今年UR还计划在香港、伦敦、东京等地开设旗舰店。当地时间2月28日,UR美国首店在纽约SOHO区百老汇大街开业,门店占地2855平方米,毗邻老牌快时尚品牌Zara、新晋快时尚潮牌BM(Brandy Melville)以及北美运动品牌Alo。
近期,快时尚品牌“关小店、开大店”已成行业趋势。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24财年末,集团共运营5563家店铺,相较去年的5692家已关闭了100多家门店,全年新开设257家店,今年3月,Zara全新亚洲旗舰店在南京新街口开业;2019年,H&M在中国一度拥有超过500家门店,但截至2024财年三季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门店数量已缩减至约300家,与此同时,曾于2022年6月关闭的H&M中国首店,也于近日在原址(即上海嘉丽都商厦)重新围挡,相比于首次开设时的3000平方米,面积翻了一倍。
快速上新 深陷抄袭风波
快时尚江湖,唯“快”不破。靠效仿Zara起家的UR,其构建的柔性极速供应链体系,凭借“小单快反”模式,能迅速适应市场变化,达到一周两次的上新速度。但光速设计的背后,是屡屡被曝的抄袭争议——从大牌秀场到小众设计,UR的“撞脸”操作频频成为话题中心。
近期,原创设计师品牌KAIIWEN在其官方小红书账号中发帖指出,UR多次抄袭其原创产品毛线帽;2022年下半年,微博中一位原创手作博主公开声明,指控UR抄袭其原创作品。帖子中指出,UR在橱窗中展示的商品和良本手作几年前销售的旧款高度相似,均使用了手钩编织工艺,服饰板型和花卉细节难以辨别。
北京商报记者浏览UR天猫旗舰店发现,目前品牌的多款手袋与多个大牌的设计“神似”,例如,UR在售的一款“大容量通勤托特单肩包”与香奈儿热门款“垃圾袋”包在款式上较为相近;另一款“波士顿单肩包”也与MIU MIU近期大火的“保龄球包”如出一辙。小红书中,更有不少消费者分享自己发现UR的部分产品与MIU MIU、罗意威等大牌十分相似的帖子。
实际上,频繁“抄袭”俨然成为快时尚行业的通病。SHEIN曾因销售与全家原创冰激凌“Taberu Ranch Milk”相似的商品而引发争议;早在多年前,Diesel母公司OTB就曾起诉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抄袭其Diesel牛仔裤、Marni凉鞋设计并胜诉。在快时尚行业的高速增长期,背靠庞大的万亿市场,即便屡遭质疑也依旧难以阻挡其扩张的步伐。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3年期间,快时尚服装行业的市场规模实现了从2063.07亿元到3008.99亿元的增长,这一时期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7.84%。
风光不再 打出差异化是关键
曾经风光无限的快时尚行业,如今迈入了减速带。2024财年,Zara母公司Inditex集团营收同比增长7.5%至386亿欧元,净利润同比增长9%至59亿欧元,但相较过去三年双位数的高增长,增速有所放缓;H&M的情况也不容乐观,2024财年集团销售额下降1%至2344.8亿瑞典克朗。
在此背景下,有着“Zara中国学徒”之称的UR也同样需要求新求变。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表示,UR在三里屯商圈再开旗舰店,能借助该商圈的时尚地标效应提升品牌知名度,但在该商圈内不乏各大品牌的大型旗舰店,因此UR也会面临同质化竞争,“为形成差异化,UR应强化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利用供应链优势,推出独家限量款或联名系列,同时打造沉浸式的购物体验,以区别于其他快时尚品牌”。
时尚领域专家张培英则指出,UR的三里屯全新旗舰店虽然与另一门店开在同一商圈,但三里屯整体人流量较高,门店其实可以进行完全消化,虽然在争夺消费者方面会形成一定竞争,但叠加效应也有利于门店之间的协作配合。
张培英进一步指出,当下快时尚行业进入转型期,在商圈和门店级别方面都在进行升级,但快时尚品牌与奢侈品品牌仍存在壁垒,现阶段的转型更多是为了提升客户体验。UR想要在新阶段取得发展,首先要做好自身品牌定位以及价格策略,形成全民品牌IP,并基于快时尚基因,为消费者提供品质好、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詹军豪则指出,面对快时尚行业的转型趋势,UR需正视抄袭和质量问题,加强原创设计,提升产品品质,除了“大店+快销”的模式,UR还应打造差异化定位来树立品牌形象。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优化顾客体验,加强线上线下融合,拓展新零售渠道,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记者 蔺雨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