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荒峁”的“走南路”记忆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桃镇王坪村。
本报记者邹竞一摄
张京品
同事说,在陕西,到了榆林,仿佛就到了世界尽头。
距离西安500多公里的榆林,是陕西最北边的城市,再向北就是内蒙古的沙地草原。到了冬季,榆林气温常常降至零下十几摄氏度,成为人们眼中的苦寒之地、飞雪黄土。
到陕西工作后,一直想到榆林走走。这个愿望,终于在今年春节前实现。
在一个叫桃镇的地方,我听说了“逃荒峁”的故事,也第一次听说了榆林人“走南路”的故事。
当我把这个故事告诉很多榆林当地人,他们说自己也是第一次听说。
(一)
寒冬腊月,草木枯黄。
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只有到了跟前,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种视觉上的震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镶嵌在黄土里的一处处窑洞,瞬间展现了什么是艰苦的生存环境。
桃镇就嵌在一座又一座黄土山峁中间。
地理上,桃镇属于榆林市南部六县之一的米脂县。米脂古称“银州”,因“地有流金河,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是远近闻名的“千年古县”。当地人说,米脂是美女貂蝉和闯王李自成的故里。
1月18日,腊月十九,米脂县的最低气温零下12摄氏度。
和县里的干部聊天时,大家说起榆林这几年发展势头迅猛,2023年成为我国中西部首个地区生产总值破7000亿元的非省会城市。
“榆林富起来不过是近半个世纪的事。历史上,榆林是陕西最穷的地方,从绥德、米脂南下讨饭的很多。”一位干部说。
“对,榆林当地人把南下讨饭叫作‘走南路’,就像闯关东、走西口,都是为了生活的不得已之举。”另一位干部说。
“哪些地方当年南下讨饭的人比较多?”我提出了疑问。
“米脂县的桃镇王坪村,当时‘走南路’的就很多。你可以去看看。”
梁峁起伏,山大沟深。从米脂县城出发,我乘车前往桃镇。
(二)
桃镇,距离米脂县城约20公里,是一个大约2万人的乡镇,辖18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
“听说,我们这个地方很早的时候叫逃荒峁,就是因为穷,出去逃荒的人多。后来,觉得名字不好听,就按谐音改为桃花峁了,设镇的时候又改名叫桃镇。”桃镇党委书记刘树英说。
也有一种说法,相传历史上米脂地区水草丰茂,有山西灾民逃荒到此处,遂将这里称作“逃荒峁”。
究竟哪一种说法更准确?刘树英说已经无法考证。
沿着山峁小路,我在桃镇王坪村找到了84岁的张秀枝老人,岁月在她的面庞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
“说不清,但是过去我们这儿南下延安等地讨饭的情况确实多。那时候人多地少饿肚子,吃不上饭才走南路。”
“苦到什么程度?”我问道。
“连苦菜(榆林话:野菜)都被抢着挖光了。有时候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却只是一碗高粱米汤。”
当地农村至今保留着一天只吃两顿饭的生活习惯,每天上午9点半左右吃一顿,下午4点左右吃一顿。老人说:“可能就是缺吃少喝的年代形成的习惯,虽然今天不缺吃喝了,但这种习惯保留下来了。”
“走南路”的规模大概有多少?榆林市相关部门说,没有明确统计,但一些地方志有零星的记录。《米脂县志》记载,民国时期米脂县“走西口”“走南路”相当普遍。
1月20日,我来到延安寻找答案。
延安市民政局负责人说:“到底有多少人走南路来到延安,很难说清楚。但延安有很多姓常的、姓艾的,不少就是从榆林迁过来的。”
(三)
改革开放后,陕北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特别是发现了能源,有能力开采、发展能源产业,榆林繁荣起来了,但一些农村依然贫困。王坪村的一些生产道路依然是漫天黄土,一些货物仍需要毛驴驮上山。
“彻底的变化是从2014年开始的。这一年,长庆油田采气二厂的结对帮扶工作队来了,国家的支持政策也明显多了。”王坪村党支部书记艾社周说。
这一年,全国扶贫奔小康的步伐正在加速。长庆油田采气二厂选派了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来到村里住了下来。
“他们能为村里干些什么?”刚开始,不少村民对驻村队员还有疑虑。但10年时间,长庆油田采气二厂投入700多万元,帮扶王坪村的发展:投资96万元,建成新的村级办公场所;投资50余万元,建成小米加工厂;投资30多万元,建成现代化养殖厂;投资30多万元,建成2座便民桥;支持全村的山地苹果种植面积增加到400多亩;成立王坪村经济联合社,打造农产品品牌,山沟里的小米、红枣、苹果,通过电商平台走向更远的市场……
2024年,王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15000元。
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向深处推进,王坪村的水电路讯网全面改善,村民的生活迈上新台阶,不少村民在县城买了房子,过上了“城乡结合”的生活。
“村里有哪些变化?”我和张秀枝的家人攀谈起来。
“变化大了!以前得拿着扁担去集体井挑水,来回翻山下山,晃来晃去走半个多小时。”张秀枝说,过去家家户户都有大大小小的水瓮,自来水通到家里后,水瓮成了罕见的“古董”。
“现在每个月政府发养老金,还有高龄补贴,生活上没啥困难,日子过得踏实。”老人的话音微颤但有力。
“那是什么?”墙上的一个摄像头引起了我的注意。
张秀枝的儿子艾运斌说,这是常年在外打工的子女6年前安装的家用远程喊话摄像头。
这个山坳村的农户家中,已经有不少现代化的元素。
“这是太阳能电源灯,天黑自动就亮了。”
“这是暖气片,有了它,冬天窑洞里暖和着呢!”
艾运斌对近些年农村的变化颇为感慨。
今年42岁的张文程,是长庆油田采气二厂派出的第三任驻王坪村第一书记。2023年两年驻村任期结束后,张文程又申请延期两年。
“当时我们为村里建设的小米加工厂还没完工,就想继续驻村把没干完的事儿干完。”谈及驻村参与扶贫工作,张文程满是自豪。
岁月如歌,窑洞观千年。起伏山坳,书写新希望。
为了山沟沟里的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仍有无数人扎根山村拼搏奋斗。
离开王坪村,走出连绵的沟沟峁峁,行驶在蜿蜒崎岖的柏油路上,沿途可以看到,一处处弃用的窑洞旁,新式窑洞拔地而起。
曾经的偏远贫苦之地,在几十年里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不禁令人感慨。“走南路”和闯关东、走西口这种为生活所迫的迁徙,作为生活艰辛的代名词,已经成为一代人的记忆。这种记忆,既是一代人的磨难,也是时代变迁的缩影,激励我们珍惜当下的生活,书写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