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边关风雪行
刘红霞 靳博文
在新疆工作时,总爱到边关采访调研。东边哈密的下马崖、北边阿勒泰的白哈巴、西边博州的阿拉山口、南边喀什的红其拉甫……5700多公里的陆路边境线,有种独特的吸引力。
跑边关少不了跟国门卫士打交道,这里面,接触最多的可能要属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的移民管理警察了。
说起来,这支队伍“很年轻”。2018年底,原公安边防部队集体转隶,这样算的话,刚过6个年头。
年轻的队伍里,也有不少老队员。从部队戍边“一阵子”,到移民警察“一辈子”,在帕米尔高原的茫茫雪山,在一眼望不到头的戈壁荒漠,这支队伍用足迹丈量边境每一寸土地,用忠诚守护祖国和平与安宁。
边关冷月,难凉热血。
能吃苦,也要能“克”苦
隆冬腊月,红其拉甫口岸,雪下得紧。
往年这时候,口岸早就关了,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2024年,情况变了——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口岸,从季节性开放转成全年开放。
这可忙坏了在口岸执勤的移民管理警察。孙超是其中之一,这是他驻守帕米尔高原的第28个年头。
“1998年刚到这里的时候,太难了。”
“有多难?”
“一菜难求。”孙超忘不了,因为长期吃不上新鲜蔬菜,战友们脱发、皮肤溃烂是常事。
红其拉甫,塔吉克语意为“血染的通道”。口岸海拔5100米,高山环绕、终年积雪,是我国与巴基斯坦唯一陆路进出境通道,最低气温达零下40多摄氏度,含氧量不足平原一半,是名副其实的“生命禁区”。
再苦再难,也要坚守。
能吃苦,也要能“克”苦。为了“让高原见到绿色、让蔬菜摆上餐桌”,孙超在工作之余不断摸索实验,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蹚出了“棚中棚营养钵育苗移栽法”,硬是在“万仞冰峰”上垦出了“十亩江南”。
大家给菜棚取了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名字——“雪域江南苑”。走进去,呵!翠绿的生菜、红彤彤的番茄长势喜人,而且居然还有柠檬、芭蕉、莲雾等亚热带、热带水果。
工作之余,孙超帮助红其拉甫所在的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完成了100多座蔬菜温室大棚的建设。“守边固边,也要兴边富边。”孙超说。
部队转隶时,军功荣誉等身的孙超面临走与留的抉择,他毅然放弃了不菲的复员费和回到河北老家的机会,选择继续坚守。
“从‘一阵子’到‘一辈子’,转改前是战士,一心想当个好兵;转改后是公务员,依然要坚守初心。”他说。
红其拉甫往北,大概2000公里外,又是一片极寒之地——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吐尔洪边境派出所民警李新鹏,迎来了他在雪域边关驻扎的第7个年头。这之前,他已在海南边防总站服役了11年。
“祖国需要我到哪里,我就去哪里。”部队转隶时,李新鹏跨越万里,从海南之南奔赴西北之北。
富蕴年平均气温不到2摄氏度,2024年2月18日,吐尔洪乡的最低温度达零下52.3摄氏度,创历史新低。
冰天雪地冻不住满腔热血。踏雪寻边、应急救援,李新鹏总是冲在前面。
从中国南海到可可托海,铁汉有柔情——“我经历了冰与火的淬炼,只是苦了妻儿经受酷热和严寒的考验”。
“他在的地方就是家,其他考验都不算啥。他守好国家,我经营好小家。”妻子荆亚婷说。
戍边初心不改,责任使命在肩。我们了解到,像孙超、李新鹏这样在一线戍边15年以上的,全疆边检系统中还有近2000人。
《冰山上的来客》四代戍边
“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这是帕米尔高原上龙吉克·卡德尔一家四代人的真实写照。
深入位于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瓦罕走廊,在我国与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的交界处,有一块特别的家训石历经风雪耸立山间。石头上,铭刻着“为我中华之繁荣昌盛,四十余载我卫国戍边。一辈子爱祖国跟党走,一代代子孙定来接班”的家训。
刻下家训的人是龙吉克的父亲卡德尔·阿布都克力木。他曾是边防军人中的一员,也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主人公阿米尔的原型。
1951年,卡德尔追随父亲阿布都克力木·阿尔比克的脚步报名参军。半个世纪后,龙吉克的两个儿子阿布都贾米·龙吉克和肖贡尼·龙吉克也相继入伍。
2018年底,阿布都贾米和肖贡尼脱下“橄榄绿”,换装“移民蓝”,加入喀什边境管理支队。
卫国戍边是刻在塔吉克族骨子里的基因。“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是他们最朴素的告白。
“无论是我和父辈们之前穿的‘橄榄绿’,还是如今儿子们身披的‘移民蓝’,背后都是紧跟党、守好边、护好防的‘红’。”跟龙吉克聊天,他总爱提到这三种颜色。
美丽的喀纳斯湖畔,哈萨克族小伙阿依托尔·艾力也在延续传承的故事。
位于喀纳斯景区内的喀纳斯边境派出所,保留着1971年建造的初代木质营房。“这里曾是我外祖父驻守过的地方。”翻开第一代守边人名册,我们看到,阿依托尔红了眼眶。
他的外祖父卡里拉·阿迪克尔是原喀纳斯边防派出所的第一任所长,父亲艾力·哈布德尔曾是喀纳斯森林管护站的护林员。两代人的言传身教,让戍边的种子在阿依托尔心中扎根。
2022年,大学毕业的他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如愿成为移民管理警察。“他们是我的榜样,我要接过接力棒,在他们曾经奋战过的地方继续坚守下去。”小伙子的眼里,满是坚毅。
“爱民井”“连心坝”“团结路”
一个派出所,能有几扇门?
在东天山脚下的哈密市伊吾县下马崖乡,我们头一回见到朝三个方向敞开三扇大门的派出所。
看出了我们的不解,下马崖边境派出所所长雪克莱提·阿依买买提解释说:“我们下马崖缺水,乡里的第一口井是在所里打出来的。之前为了方便老乡们打水,就在下辖的三个村子方向各开了一道门。”
哦,三个村子三条路,一个方向一扇门。
从打下“爱民井”、筑好“连心坝”、修通“团结路”,到兼职物业师傅、理发师,群众口中的“物业警察”何春明总是说:“群众的事,就是我们的事。”
在阿依古丽·索皮家,老人对何春明翘起大拇指:“他就是我的第三个儿子。”因两个儿子常年在外,65岁的她有困难就会给何春明打电话。“警民鱼水情,群众的信任不能辜负。”何春明说。
卫国戍边,是移民管理警察作为国门卫士的本职本分。
服务群众,是移民管理警察作为人民公仆的应有之义。
人民警察爱人民,人民警察人民爱。雪克莱提说,逢年过节,乡上群众经常邀请民警到家里去做客,“说不去的话可真要‘翻脸’呢”。
“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第二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连续七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这个派出所荣获的一项项荣誉,正是警民一家亲的生动注脚。
走在喀纳斯,一座木头和石头搭建的老桥格外醒目,连接起喀纳斯河两岸的派出所和老村。
“这座桥有40多年历史了。”喀纳斯边境派出所教导员王佳说,当年为了方便出警和牧民出行、牛羊转场,所里和牧民们一起修建了这座警民连心桥。
来到图瓦新村警务服务站,墙上一面面锦旗让人忍俊不禁:“6”“牛”“长得帅办事快”……
“这只是我们民警近一两个月收到的。”王佳笑着说,“从一年更新一次到半年再到现在的每季度,我们现在专门腾出了一间库房来保存游客们寄来的‘奖章’。”
新疆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党委书记、政委熊志宇说,面对错综复杂的全球安全形势、绕不开躲不过的种种风险挑战,新疆移民管理警察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时时在状态”的精气神,当好国门卫士,服务人民群众。
“万里边关党旗红,我与祖国共峥嵘”——这是他们的铮铮誓言,更是他们的生动实践。